“让孩子更成功还是更幸福,你会选择哪一个?”全球职业规划师陈璐谈到,再一次分享会中,大部分家长选择了“更幸福”的选项。
在陈璐看来,选择“更幸福”的目标并不难,难在坚持这个选择。“我们处于一个比较的体系中,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是在比较中长大的。”她表示,孩子在学校时,家长会与其他孩子比较成绩排名,比较学校名气大不大、专业是否吃香。孩子工作后,会比较职业地位和工资收入。
某种程度,这些比较都蕴含着“希望”。那么我们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陈璐表示,家长的“希望”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希望孩子是身心健康的人;希望他是快乐学习的人;希望他是有一个积极成长愿景的人,他的未来是积极正向的,他有做计划考虑的。
要清晰表达这三个希望,陈璐向家长们提供三点建议。
第一是保持学习、成长、包容,孩子做出选择时,需要给他/她一个空间,让他/她有表达的机会。第二是要提升为人父母的能力和水平,学习一些与孩子沟通互动的话术。第三是要成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和支持者,因为孩子以后经历的路程,家长是不能代替,而只能做他/她的支持者。
陈璐表示,青少年的生涯发展可分为两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是4-14岁,孩子进行互动模仿了解身边环境和工作的世界;第二个大模块是15岁至24岁,这是能力决定的阶段,为人生制定生活目标。
具体而言,4-10岁是幻想期,孩子有很多职业目标,充满幻想和好奇,家长不需要过于担心,可鼓励孩子扮演多个角色。当孩子说想做售货员或者家庭主妇时,不要泼冷水,因为职业选择只是跟这个阶段接触到的、感兴趣的职业有关。
11-12岁是兴趣期,可为孩子提供广泛的探索经验,不要仅仅将孩子局限在学习和课业上。13-14岁是能力期,这时候孩子的能力开始出现,家长可开始聚焦兴趣,而不是分散兴趣,这时候要让他多一点体验和试错的机会。
到了15-17岁的探索期。“这时要让孩子有选择的空间和机会,让孩子重视选择的过程,同时也要让他选择承担的结果,这个非常的重要。因为很多孩子不能做选择,是因为他没有办法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陈璐说。
18-21岁的过渡期,应允许孩子有调整的空间和弹性,如果孩子选择的方向不是家长设定的最好方向,应允许他调整方向。22-24岁是尝试期,此时要让孩子理清工作到底是否合适,让他/她看到职业之间的关系。
陈璐表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选择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让孩子在每个阶段完成阶段的任务,在高考填志愿时,亲子之间的矛盾就可能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