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创新版图迎来深刻调整:“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以98.7分的综合评分登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榜首,“澳门-珠海”创新集群连续两年跻身全球百强。这一突破性成就,不仅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实力获得国际权威认可,更意味着我国区域创新发展迈入“引领全球”的新阶段。
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全球第一”绝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立足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部署,从五大关键举措着手,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创新领先者”逐步成为“世界标杆”。
一、闭环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破解转化壁垒,让“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创新价值的最终实现,关键在于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粤港澳大湾区锚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发力,构建闭环式创新生态体系,精准破解“纸上成果”难以落地的突出痛点。
在基础研究领域,广东省创新性设立“粤港澳联合基金”,广州市南沙区更进一步针对性增设港澳专题项目,单个项目最高资助300万元,高效链接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的顶尖科研优势与内地产业实际需求,实现“源头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技术攻关环节,广州南沙推出联合港澳科技攻关专项,以最高200万元资助力度,支持本地企业与港澳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025年6月召开的央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更明确提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导向,为技术攻关锚定战略坐标。
在成果转化阶段,广东全面完成175家高校院所9.92万件专利资源盘点,精准对接3万多家企业的技术需求,2025年全省专利转让和许可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效率实现大幅提升。
二、加速知识产权转化攻坚:强化制度赋能,激活创新价值的“金钥匙”
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的核心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全链条、跨区域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5年10月,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在广州成功举办,成为集中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转化成效的重要窗口:深圳市2025年以来专利转让达2万件次、许可6500余件次,市场化转化活力持续迸发。
政策层面,广东省出台《广东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推出28条硬核举措,从激励机制、服务体系、要素保障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全面提升专利转化效能;国家知识产权局同步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6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辟专利审查绿色通道,大幅缩短创新成果保护周期。
跨境协同领域更实现重大突破,香港创新主体从2025年6月底起可直接享受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专利快速预审服务,澳门则从机制对接、服务提升、人才赋能三个维度,推动知识产权与区域创新体系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粤港澳三地的知识产权协同服务网络。
三、建强重大合作平台矩阵:打造创新要素的“集聚高地”
重大平台是承载创新要素、突破制度壁垒的核心载体。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独特优势,高水平推进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为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流动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重要承载区,广州南沙率先出台重磅支持政策:对省级认定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给予3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港澳地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最高补助500万元,持续吸引高端创新资源落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创新试行“港深双城管理”模式,实现科研资金、设备、数据等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目前已落地高端科研项目158个;前海合作区聚焦规则对接,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创新要素流动扫清制度障碍,形成“平台引才、要素聚能、产业落地”的良性循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创新合作的“先行试验田”。
四、夯实数字算力底座支撑:抢抓“东数西算”机遇,筑牢科技创新的“数字基石”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支撑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为重要契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全力构建服务全域的算力底座。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已形成可承载12万标准机架、18万P智能算力的规模,建成3个万卡集群,上架算力卡约5万张;同时,13条400G全光运力网络贯通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到广州、深圳、香港将军澳传输骨干机房的单向时延分别低至1.3ms、1.66ms、3ms,实现算力资源的高效调度与共享。
韶关市委书记陈少荣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节点(韶关)招商推介会上明确表示,将全力争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打造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算力支撑,为前沿科技研发与产业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五、深化开放协同创新格局:链接全球资源,构建创新发展的“超级枢纽”
开放协同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央地共建推进会上强调,要“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粤港澳大湾区深化港澳与内地协同联动,对外高效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构建起“内联全国创新网络、外接全球优质资源”的开放创新格局。香港充分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依托国际化营商环境和顶尖科研资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桥梁;澳门则凭借对接葡语国家、自由贸易等独特优势,搭建起中西创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另一方面,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等重要载体,粤港澳大湾区吸引全球跨国企业纷纷加码投资,众多企业高管明确表示“持续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将进一步深耕市场”,形成内外资企业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通过深化跨境协同与国际合作,粤港澳大湾区正打破地域壁垒,推动创新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全球流动、高效配置。
从“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登顶全球创新指数,到五大关键举措持续释放创新动能,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已迈入“从领先到引领”的新阶段。
当前,随着全链条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核心支撑能力持续夯实、开放协同格局进一步扩大,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坚实步伐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世界标杆”迈进。
未来,这片充满活力的创新热土,必将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强劲的支撑,为全球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书写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壮丽篇章。
(作者:世界创新大会创始人、秘书长谢建超)
注: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