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暨大青年将中国故事传播到五洲四海

2022-01-22 09:33 来源:南方plus 马立敏

  随着高校陆续进入寒假,不少师生开启了轻松的假期时光。然而,在暨南大学(简称“暨大”)有一群师生,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为今年首期策划的5个项目“发声”。

  他们来自暨大声海工作室。这是一支以暨大14名本硕博学生为核心成员、数百名传媒专业人员为志愿者组成的青年队伍,其中约有三分之一为港澳台侨青年。

  成立2年多以来,声海工作室产出音频7500多个,全网收听量超过11.6亿,成员以声音为媒介,讲好抗疫故事、党史故事、两会故事,将暨南声音、中国声音传播到五洲四海。近日,声海工作室正式获批成立社会团体“广州市有声阅读促进会”,未来将吸纳社会上更多志愿者加入,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用青年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暨大是“华侨最高学府”,精心擦亮“百年侨校”金字招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华文化传播使者。

  “我本身的专业优势在于播音主持,声音是我们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我就在想,能否利用声音这种介质,借助互联网技术,带领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口语传播系系主任林小榆说,在此机遇下,声海工作室于2019年5月正式成立。

  在声海工作室成立之初,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录制上传了多篇经典古典诗词和散文作品,吸引了一批听众,积攒了自己的“小耳朵”。

  在团队朗读现成文本的同时,林小榆也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投入到重大议题和社会热点中,提高音频传播的影响力?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师生都无法返校,林小榆便发起了“疫情下的学子心声”的音频活动,组织学生将所感所想制作成音频;2020年5月,全国两会召开,声海工作室开启了《两会声音日记》等多个专题的录制,传播两会声音,获得超过4400万收听量,受到广泛认可。

  从此,越来越多人听到了声海工作室的声音,并主动寻求合作。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发起“疫情下的家书”传播展示活动,收集了全国各地及海外人士近3000篇来稿,并精选42篇,由声海工作室录制成音频栏目,于2020年7月27日正式上线《疫情下的家书》系列音频。

  《疫情下的家书》系列音频包括“四海一家”“家国同在”“医者仁心”“守望相助”四个系列共42期,传递中国抗疫声音,展示中国人民的抗疫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受到广泛关注。该系列音频还登上了国际数字化融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华人头条》,并取得平均每条阅读量4万的好成绩。

  在全球华校联盟的牵线下,《疫情下的家书》系列音频得到了全球多个华文学校的关注,为全球12个国家的华人线上传递温情,很多华文学校把它作为外国人学习中文的教材。“我们很喜欢,想要带回哥斯达黎加,送给当地学校、中文语言学院。”华侨甄国富说。

  声海工作室继续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21年,广东省两会期间推出《粤听两会》,湾区青年用粤语围绕两会热点进行讨论解读;建党百年之际,创作了普粤双语的红色党史系列音频《百年党史•青年说》200条,完成了各个机关单位委托定制的党史音频项目近30个,用青年声音讲述党史故事。

  “不听不知道,一听就想哭,历史不能忘,不可以忘啊。”“感情真挚,声音有力量。”“身临其境。”在《百年党史•青年说》系列音频下,听众纷纷留言。

  “从校内走到校外走到海外,从单纯朗读经典到创作文本朗读,声海工作室愈发成熟。”林小榆说,目前声海工作室已与13个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机构签订音频海外传播合作协议,打通中国声音全球传播渠道,发出青年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实现中央厨房式多元化生产

  从工作室成立至今,短短2年多时间,声海团队已产出音频7500多个,全网收听量超过11.6亿。

  每一条音频背后,都是团队细致入微的付出。声海工作室由策划部、采编部、制作部、审核部、运营部、公共事务部等部门组成,对音频生产层层把关,保障产品质量。

  在成立之初,声海工作室的成员和志愿者多为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如今,成员已扩充到全校师生,一些已毕业的校友也仍在为声海“发声”。林小榆说,这也是用声音作为传播媒介的优势,项目参与者可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参与其中。

  对于学子来说,这也是他们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平台。团队成员姜秋菽说,通过每一次音频生产,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努力成为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也许以后播读会被AI主播来替代,但我们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简单播读,因为我们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情感、观点。”姜秋菽说。

  在内容生产上,声海工作室采用中央厨房式声音文化生产模式,一站式采集,多元化生产。

  林小榆举例说,团队在人物访谈中,会生产音频、文字、视频等多元化的产品。同时,单是音频这一产品,都能有多元化的产品内容呈现,包括人物自述、访谈播客、采访手记Rlog、人物故事等。

  “从文本采集,到二次改编、创作,再按照传播地区、目标群众不同特点输送传播和多语种切换,我们一次搜集素材内容,多种样式表达传播。”林小榆说,通过多元化生产和全方位传播,团队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打通了传播渠道,让作品影响力不断提升。

  立足湾区,声传四海

  暨大是百年侨校,港澳台侨学生众多,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33%。林小榆介绍,声海工作室一直鼓励港澳台侨青年参与其中,不论是核心成员还是声音志愿者,港澳台侨学生的占比都达30%左右。

  来自香港的郑禧年是声海工作室录制部负责粤语内容创作的副部长,正利用寒假回到香港,对接香港青年代表,为即将录制的新项目《香港回归25年25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我希望用香港青年的角度讲述湾区故事、中国故事,用自己最熟悉的粤语,让更多同胞了解祖国的发展现状。”郑禧年说,在录制的过程中,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认识,也更坚定成为爱国爱港青年的决心。

  如今,声海工作室的声音传遍了五洲四海,也传到了乡村角落。

  2021年2月,声海工作室将广东省网信办指导的广播剧《网络素养》转化成生动活泼的广播剧目,不仅在线上传播,还在广东各个中小学的校园广播电台进行推广,还通过乡村大喇叭抵达了乡村角落,让乡村的孩子也能在沉浸式学习中掌握安全用网知识。这套广播剧也获评了2021全国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2022年伊始,声海工作室已在筹划推进5个项目,包括为香港回归25周年制作的《香港回归25年25人》、以湾区人文为主题的《美丽广州•青年说》等。

  随着项目的不断丰富和人员的不断增多,声海工作室自身也进行了升级,于2021年12月正式获批成立社会团体“广州市有声阅读促进会”,将实现从师生团队到社会化管理机制的管理模式转变,吸纳更多社会志愿者加入声音志愿服务团队。

  “队伍不断壮大,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林小榆说,在实践中,他们发现,海外媒体的音频平台较少,这让他们在拓宽海外传播渠道上面对不小的挑战,只能主要依靠华侨等人际传播渠道提升影响力。接下来,他们将在打通海外传播最后一公里上做更多的探索。

  “主流声音,青年表达,立足湾区,声传四海,文化认同,凝心聚力。”林小榆说,声海工作室将继续把国情教育、文化认同、使命担当融入每个过程,培育青年的家国情怀,让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青年人的自觉行动。


编辑:唐巧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