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发布

2021-05-07 10:30 来源:南方网

  近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该书总报告概述了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稳定发展的总体状况;分报告涵盖高校“双一流”建设及一流本科教育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等领域;区域报告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等研究;专题报告包括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匹配状况等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将致力于三个方面的发展

  (一)转变人才和科研评价导向

  高水平人才在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意义毋庸置疑,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将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评价的基本遵循。人才能否落地生根,活力能否被激发和释放,体制机制改革能否顺利落实,关键在环境,核心在文化。武汉大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生态建设,让人才有归属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南京大学对人才的评价不唯论文,主要看科研状态和同行评价。每一个考核周期快要结束前,学院和学校会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评审,即使没有重磅的论文,但如果有不错的科研设想,展现出研究潜力,学校也认可。

  (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0年是高校“双一流”建设一期任务的大考之年。在进行成效评价前,教育部构建了“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试行),要求137所建设高校积极参与监测数据填报工作。2020年中国“双一流”大学排行榜出炉,“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提质创新发展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将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其关注点将由如何做大转向如何做强。

  (三)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应通过抓根本质量,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系统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抓整体质量,主动适应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通过抓成熟质量,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特别是把握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加快构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四个挑战

  (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教学管理,落实“课程思政”有关文件精神,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制定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选择一定数量的高校作为质量文化建设示范高校,选择优秀教学成果和质量文化建设典型。选择一定数量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典范,引领建设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传授小班化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经验,培训教师并使其掌握“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和创新。提升课程质量,制定特色培养方案。编写、使用高水平教材,优化教学大纲;完善大学生实习、见习运行机制,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反哺教学;完善学生管理,提升服务学生质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把好大学出口关。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继续改革辅修专业制度,推进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开展,推进跨校联合培养人才。通过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聘任制度和高校助教岗位制度、健全教师教育奖助体系、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途径,为教师潜心育人提供良好条件。

  (二)应用型高校转型问题及同质化倾向依然存在

  应用型高校在办学定位上仍未完成转型,仍然带有浓厚的“学术型”色彩,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优势,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特长、所设专业没有特色,脱离市场的实际需求,很难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采取简单模仿或照搬综合性大学经验的做法,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趋同现象。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得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核心竞争力不足,出现就业难、无法就业的现象。

  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存在问题。首先,专业设置缺乏整体规划,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学校重视短期效益,在师资力量和办学资金都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仍然盲目跟风。其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仅仅追求“大而全”,或者为了简单迎合评估而增设专业。对于新设置的专业缺乏前期精准的调研,忽视该地区或者同类院校的设置情况,导致重复建设。

  (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尚有较大空间

  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待改善。随着我国“百万扩招”计划的开展,高职院校招生数量大幅增加,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实训设施建设等办学资源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如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有效反映出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佳、专业素养不高是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2019年,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引进“双师型”师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资质量,但“双师型”教师并非简单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的相加,它更强调能够熟练整合理论和技能并加以运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缺乏深度合作,在开展合作时存在种种顾虑,实现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目标任重道远。在人才培养方面,联合培养的学生质量以及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培养的主体仍然偏重于学校,双主体育人的目标并未达到。

  (四)民办高等教育价值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现代教育价值观念逐步转变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导观念,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建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方面,应打破传统观念,正视和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开展更为深入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做准备,从而推动各项教学机制改革。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顶层设计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给予执行者更多空间,满足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对自身实践中的改革创新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汲取其他重点院校经验,立足于学校实际将经验转化为实践,及时推动自身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实现自身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将从五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1.获得更为平等的办学权利

  修订之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有了明显的进步,对民办教育的产权问题有了新的规定。未来可望进一步赋予民办教育以“国民待遇”,即除义务教育由国家主导并保持一定垄断地位之外,各类教育均向国民开放,并赋予平等的办学权利。从对亚洲一些国家与地区的比较教育研究情况来看,民办或者私立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占的比例都比较高,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同处于亚洲文化圈的日、韩两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值得予以关注。

  2.获得更为宽松的经济发展政策

  民办高等教育有一定“公益性”,但公益事业并非不能“营利”。国有企业本身是营利性的企业,但一些垄断经营的国有企业仍然强调其“公益性”。因此,未来应当赋予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更为宽松的经济发展政策,使其在银行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方面能够获得更多的权利。承认其“公益性”,就要进一步在各种政策上给予更为优惠的待遇,至少是更为公平的待遇,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未来的政策尚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3.有机会获得政府的财政补贴

  教育事业是最具公益性和正外部性的,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是民间力量以自身资金和人力投入教育领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财政经费的不足,有权利获得相应的财政经费补贴。应当区别不同阶段和任务,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体现国家政策的公平性。

  4.办学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

  民办高等教育应当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虽然公立大学同样存在这方面的困难,但民办高等教育在此方面的困难更为突出,而且它们有改革的优势与动力,在此方面进一步赋予权利对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与探索都有积极意义。2019年,科技部等6部门印发的《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就在此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措施,对于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也有积极影响。

  5.竞争性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优势远未全部发挥。以美国的私立大学为例,它们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非常突出,50强大学只有少数几所公立大学,其余的都是私立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国家发展迫切需要时,进一步提升各层次教育的办学水平与竞争能力,显然也是非常必要的。民办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大学在此方面应当发挥更突出的作用。(通讯员:杨欣)

编辑:罗予岐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