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华南农业大学学子:鱼生有“鲜”亦有“险”,食安科普在龙川

2022-07-11 16:27 来源:南方网

  南方网讯(记者/潘沈思 通讯员/吴鑫韬 汤晓捷 姚陈彦)2022年7月8日,华南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州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源来食你”乡村振兴团来到河源市龙川县通衢镇,在通衢镇有关干部的引导下开展“返乡学史跟党走,投身三农解食安”主题下乡活动。其中在7月8日至9日,组织了有关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预防及食生饮食注意事项的专题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科普宣传等方式,积极向民众倡导营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图为团队成员与通衢镇政协委员合影

  队员们通过前期查阅相关学术文献,关注到龙川县是华支睾吸虫病高度流行区和该疾病的重点防治区域,这主要与当地部分人群喜食鱼生的饮食习惯有关。而龙川县下辖的通衢镇因自古以来是闽西、粤东、广州和北方的官道要津,人员往来频繁,闽粤赣三地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在饮食文化上也呈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因此食鱼生的习惯也普遍存在于特定人群中。队员们先后走访了龙川县通衢镇卫生院、镇文化广场、沿街商铺等主要场所,以了解华支睾吸虫病在该地区的流行现状以及当地民众对于该病和鱼生食用的认知情况。

  “我们现在的得病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壮年男性群体。”龙川县通衢镇卫生院的一位医护人员如是说,她也向队员们解释道,“这主要与鱼生食用习惯有关。镇里的成年男性经常会外出用餐、应酬,聚会的餐桌上也总少不了鱼生这道菜。”

团队成员与通衢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交流

  那么普通民众目前对于华支睾吸虫病的认知现状如何呢?队员们先后采访了几位当地的居民,其中一位41岁的张先生坦言自己有食鱼生的习惯,但没有得过华支睾吸虫病,他表示自己每次都会搭配着高度白酒食用,定期也会服用一定量的打虫药(俗语,指吡喹酮等用于治疗肝吸虫病的驱虫药物)。经过对多方信息的收集与询问了解,队员们发现,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相关医疗机构、网络媒体等合力宣传下,当地民众对华支睾吸虫病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食用鱼生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疾病预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在调查工作展开初期,团队共收集到143份以家庭为单位的有效问卷,后期还会继续开展问卷收集以及相关数据整理与分析工作,立足现实问题,为助力当地乡村公共服务建设提供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对当地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队员们以“发现问题,围绕问题,解决问题”为宗旨,于次日在通衢镇的中心街口举办了一场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活动,并采用线下摆摊与线上直播互动的方式。线下会场分为讲解区和体验区,线上直播会场分为肝吸虫病预防科普与农残检测演示两个阶段,全方面、多渠道地面向当地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叔叔上午好,我们是华南农业大学的三下乡队伍,我们目前在做食品安全与肝吸虫病预防相关的科普,欢迎您来了解一下”、“阿姨上午好……”。在队员们的热切宣传下,本次活动吸引了不少民众的积极参与,当日共计发放肝吸虫病科普海报、膳食营养宣传手册215份,两场微信直播点赞量突破2.6万,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

图为线上直播会场图

  此次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预防及食生饮食注意事项的专题活动获得了龙川县通衢镇人民政府的支持,团队成员密切联系当地相关部门,相关领导也积极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值得注意的是,这支三下乡队伍由7名成员组成,其中共有1名中共预备党员,6名共青团员(5名为入党积极分子),队长汤晓捷表示,身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希望能带领全体成员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力图将志愿科普环节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并结合基层调研结果开展导向明确、紧贴民生的科普活动,为打造基层食品安全与基层社会治理联动新格局贡献青年力量。

编辑:唐巧燕   责任编辑:骆田子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