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至22日,第9届非线性系统与控制会议暨超级机器人国际会议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举办。大会以“前沿探索·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为主题,包括中外院士在内的全球顶尖学者、行业领袖与技术精英,共绘非线性系统与控制、机器人领域的未来蓝图。
大会开幕式现场
本届会议首次将非线性系统与控制会议、超级机器人国际会议联合举办,既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是非线性控制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化应用的跨越。会议深度响应国家战略,聚焦前沿科技热点,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慧交通与新能源等核心领域,从技术攻坚、产业融合、生态构建、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切入,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卫青,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中国科学院院士段广仁,欧洲科学院院士A.Astolfi,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陈本美,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谢立华以及来自全球近百所高校、科研机构、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出席了20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开幕式由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新西兰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院长陈小奇主持。
高峰论坛
开幕式后,会议聚焦“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举办高峰论坛,李卫青、柴天佑、段广仁、A.Astolfi、陈本美、谢立华、陈小奇围绕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应用场景等展开交流。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卫青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在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培养情况,学校与大湾区工业界深度合作,依托丰富应用场景推动产教融合,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她呼吁以人才培养为基、生态协同为路径,共绘智能机器人发展蓝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院士从人形机器人与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区别出发,分析了当下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需要突破的方向。段广仁院士在讨论中指出,未来,自动化技术将会对人工智能进一步赋能,帮助人工智能解决更加复杂的动态问题。欧洲科学院院士A.Astolfi院士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优化理论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应用逻辑及未来拓展潜力,强调机器人技术是多学科交叉落地的典型场景。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陈本美院士当前正聚焦工业场景的智能运营领域,推进将无人系统与大模型结合的研究,他认为该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谢立华院士从具身智能发展的难点展开讨论,提出要思考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如何与控制理论实现更好的结合。
圆桌论坛
随后,五位院士作大会主旨报告,展示相关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会议还举办了14场专题论坛、圆桌论坛、产研交流等活动,为全球学者搭建深度交流平台。
超级机器人精英赛现场
此外,作为本次会议的预热活动,“云纵杯”超级机器人精英赛在19日圆满收官,比赛以机器人设计制作为基础,设置无人车和无人机两个项目,吸引了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近10支高水平队伍参赛,现场上演无人机绕柱、无人车爬坡过弯等高难度比拼。
本次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会、TCCT非线性系统与控制专题研讨会程序委员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承办,南德认证检测(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IEEE RAS Guangzhou Chapter、教育部人因智能与装备系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多方协办。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柯丹洁
通讯员 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