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全国数字设计创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国赛艺术村举行,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及社会组织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据悉,全国数字设计创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是由华瀚国际文化发展公司华南分公司、汕头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牵头,按照“政府引导、校企协同、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联合6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同组建的,经广东省教育厅审批报教育部备案的非营利性、开放性产教融合型、多方协同创新的职业教育生态链平台,致力于构建“教-学-研-创-产”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会议现场,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佛山市委会主委赵新文、华瀚国际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蔡诗章、汕头大学副校长陈敏、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谢锦群分别上台致辞,表达了对共同体未来发展的殷切期待。
破局而立: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当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然而,教育链与产业链脱节、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配、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仍制约着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步伐。
在此背景下,全国数字设计创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应运而生。
共同体立足国家产教融合战略,以推动数字设计创业人才高地建设、提高全民数字化素养和促进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总体目标,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推动企业项目课题化创新与创业孵化、数字设计创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致力于服务数字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会现场,与会代表通过了《全国数字设计创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章程》,并选举出首届共同体理事会成员和17个专业委员会发起单位,华瀚国际文化发展公司、汕头大学和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当选理事长单位。
生态共建:共谋协同育人新格局
共同体的成立,不仅是理念的聚合,更是实实在在的资源整合与发展赋能。
会上,三家理事长单位签署共同体成立合作意向书,标志着共同体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同时,数字设计创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广东科普创新展成果转化基地、数字设计精品课程联合研发中心三大平台正式揭牌,为数字设计领域的实践教学与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载体。
据举办方介绍,共同体的成立将为多方带多维赋能:对学生而言,共同体可提供实战项目、实习就业和双创支持;对高校而言,共同体可助力其对接企业资源,促进教研与实践融合;对企业而言,共同体可协助招募人才、提升品牌并拓展市场。
更为深远的是,共同体将成为连接教育改革、产业转型与区域经济升级的重要桥梁,并通过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联动机制,实现学习成果的跨校、跨域、跨界互认,推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
智慧激荡:共绘数字赋能新图景
大会特别设立主旨演讲和交流研讨环节。
由肇庆学院交叉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永隆博士以《AI赋能企业战略决策与未来商学院的实践》为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与教育创新领域的前沿应用,分享了其对未来商业教育的洞察与实践经验,并与现场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度互动。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桂元龙教授围绕《数字时代的产教融合实践探索》作专题报告。他结合典型案例,全面剖析了当前产教融合的发展机遇与现实挑战,为行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在现场对话交流环节,与会代表畅所欲言,积极分享观点,思想碰撞中激发出诸多创新灵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建议。
携手同行,共启新程
会议主持人、国赛艺术村主理人陈薇表示,国赛艺术村将以此次共同体成立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在艺术创意、产业孵化与产教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致力于打造国家级数字设计创新实践高地。
作为本次大会的举办地,国赛艺术村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更将成为推动数字设计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枢纽。
随着会议圆满举办,共同体的发展蓝图正式铺展。在政府政策引领、高校智力支撑、企业市场驱动、科研机构技术赋能的多方协力下,全国数字设计创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加快构建开放协同、资源共享、创新高效的产教融合新生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数字创意人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数字中国建设和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贡献坚实力量。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柯丹洁
通讯员 邱丹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