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招人难 产教融合帮补齐人才短板

2023-02-03 10:01 来源:羊城晚报 崔文灿

  由“制造业起家”的广东正吹响“制造业当家”高质量奋进的号角。

  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广东实施精准对接,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让供给结构进一步契合区域产业发展。广东聚焦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建设298个省级中职教育“双精准”示范专业和311个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助力广东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为展现广东职业教育在助力制造业的重大意义,以及大湾区示范基地建设提速中优秀职校学生面临广阔的就业前景,羊城晚报社特别策划“制造业当家,职教有力量”系列报道,展现广东践行职业教育担当、奋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累累硕果。

  寒假还未结束,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2020级城轨专业学生郑伟源就闯进了佛山地铁招聘的最后一关。距离毕业不到半年,郑伟源班里超过一半的同学工作都有了着落。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在读书期间拿到省职业技能大赛车辆检修项目的二等奖,“比赛成绩是获得工作的撒手锏,这是我受用人单位青睐的重要原因。”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早已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方式,而不少职业院校已不满足于此。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劲头正盛,职业院校在相关人才培养体系上多方联动,培养的“智造”人才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校企共育人才,学生毕业即上岗

  瞄准交通领域前沿技术,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将企业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校企共育人才。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为汽车制造业提供智能制造生产线、虚拟制造、工业大数据服务的企业。学校与其合作,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以明珞智能制造设备领域标准来确定我们的人才培养标准,那么同时将企业的师资、设备、岗位所需要的相关人才培养资源,内化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教学副院长曾三军介绍,今年9月,与明珞开展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学徒制学员将走入这家企业的生产岗位。

  通过产教融合,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职业院校的责任与共识。去年底,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工仪式举行,该实训基地是在信号调度下机车车辆、铁道供电以及铁道工程专业联动运作的一体化系统,可实现“车机工电辆”等所有岗位全覆盖。未来,校园里将建设两个“高铁站”和一段“高铁线路”,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进行普铁、高铁以及地铁等各类业务的培训,这将能打通学生到轨道交通职工角色转换的“最后一公里”。

  产教融合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随着技术迭代,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仍存在脱节的尴尬局面。易飒科技是一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才培养,多年来同广东省各大职业院校和车企有着紧密合作,可以说既洞悉产业形势,又清楚人才培养的痛点与难点。产业学院总经理龚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智能网联汽车是继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后的第三次升级,升级跨度比以往两次之和都大,因而“以前传统汽车的人才现在根本没法用。”

  想要打造一台能感知、判断、决策的“会自己思考的车”,从前传统汽车专业培养的维修工已无法适配行业要求,只有软件和硬件兼通的人才能胜任。“这个要求就极高,在人才升级的缺口上,这些企业招人很难。”龚勇坦言。

  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说,测试、维修将是他们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主要工作。龚勇说,现在大部分职业院校依旧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但通过校企共建的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基地,传统汽车专业的学生通过模块化教学也能掌握智能网联的知识技能,尤其是和岗位就业关联的关键能力,以快速适应行业需求。

  对此,曾三军认为,学生的专业课程以及学到的技能素养,跟工厂的岗位需求存在距离,一方面学生不了解企业、产业、行业,另一方面企业招到的学生也难以满足行业本身岗位要求,“这是就业结构性矛盾。”

  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匹配行业需求:随着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传统高校专业对应轨道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难以匹配;另一方面,技术迭代背景下,如何在很短时间内,开设新专业以应对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高校需面对的问题。

  曾三军分析认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困难在于资源聚合,这当中有体制、综合改革滞后、理念等多重原因。“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理念都在探索,也有成就,我认为会逐渐打破这些瓶颈,迎来职业人才培养的春天。”


编辑:唐巧燕   责任编辑:骆田子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