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高考录取季,有人拿着录取通知书笑开了花,也有人对着被录取的专业唉声叹气。如今,现在大学还会有很多政策来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今天,柯大侠教你稳稳拿回大学专业选择权。
一、二次选拔——入学即开的 “逆袭通道”
二次选拔是专业调整的 “最短路径”,也是高校为新生定制的 “特殊通道”,通常在入学首周或学期末启动。即便高考未录到目标特色专业、实验班,也能凭实力再争取。
为什么说二次选拔是
“香饽饽”?
①专业够硬核:参与二次选拔的专业,
多为学校王牌专业或新兴交叉学科,是集优质资源的 “明星项目”。
如:中山大学2025年开放20个二次遴选项目,招生总数达470人,大一新生可于8月19-23日申请。华南理工大学会选拔2025级本科新生进入广州国际校区各专业,考生于9月7日前提交申请。
②保研有优势:这类特色班的保研率远高于普通专业,部分班级近半数学生有保研资格。比如,深圳大学共开设33个特色实验班,其中部分特色实验班面向校内学生,通过校内二次选拔招生。
③培养模式更灵活:多采用 “导师制 + 跨学科课程”,部分理工实验班前两年打基础,后两年可自选专业方向,还能优先参与科研。以暨南大学为例,今年设置“拔尖人才创新班”将会在开学后进行校内选拔。
柯大侠提醒:二次选拔竞争激烈,建议开学前提前准备。如:理工科可复习高中数理重难点,文科多关注热点培养思辨能力。此外,部分学校大一设先修课,将依成绩选拔,需多留意教务处网站,及时和辅导员沟通,避免错过关键信息。
二、转专业政策—— 给你 “重新选择” 的底气
如果入学后发现当前专业实在不对胃口,转专业就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近几年高校政策越来越人性化,像温州肯恩大学、珠海科技学院等高校承诺入校后“自由转专业”,多数学校“零门槛”转出专业,转入则多参考大一第一学期的原专业绩点,并按比例来划分。
柯大侠提醒:想转专业的同学,大一千万别“摆烂”!大部分高校要求在大一第一学期提交转专业申请,原专业绩点是关键 “敲门砖”。此外,部分专业转入后可能需留级跟读,需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要先判断自己是否适配目标专业。若转后跟不上课程反而麻烦,建议多旁听目标专业课程,向该专业师生了解培养方案,摸清情况再决定。
三、辅修/ 双学位 —— 给专业 “做加法”
如果担心转专业风险高,或不舍原专业核心课,辅修、双学位是高性价比选择,能给大学生涯 “上双保险”。比如:新闻辅修法学可往法制记者发展,机械辅修计算机能进智能制造企业,竞争力直接提升。
柯大侠提醒:辅修及双学位意味着要比别人多上一倍的课,务必平衡好主修与辅修,避免 “捡芝麻丢西瓜”。
四、专升本/考研 —— 换赛道的 “终极方案”
如果没赶上转专业、辅修等机会,或想彻底换专业领域,专科生可走专升本,本科生可考研,二者都是 “弯道超车” 的途径。尤其考研,跨专业报考比例逐年上升。
柯大侠提醒:这种就要学生在大学期间保持学习,并提前了解相关报考信息。特别要重视英语能力的积累。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柯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