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Deepseek与哪吒2:2025预期转变

2025-02-17 18:05 来源:南方网

  2025年春节以来,大家应该都被Deepseek和哪吒2反复刷屏了,近期的影响更是把这两件事的关注度进一步推高。

  中国人工智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2025年2月6日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China eats the world”中,分析师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将DeepSeek的推出称为“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这一词源于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标志着苏联在太空竞赛中的突破,震惊了全世界。同样他们认为中国Deepseek的突破引起了世界尤其是美国的重点关注,可能促使全球或其他国家重新评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力。

  中国首部票房破百亿电影:截至2025年2 月15日13:30分,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突破110.26亿元,位列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2位,全球影史票房榜第11位。

  三层分析,我们为什么震惊于Deepseek与哪吒2?

  Deepseek与哪吒2的热度居高不下,这两件事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反向参照来理解这两件事对我们的影响。

  第一层:如果这两件事是美国顶尖人才在美国做成的,我们可能并不震惊。因为美国领先太多年了,众多发明和技术推进是美国完成的。

  第二层:如果这两件事是中国顶尖人才在美国做成的,我们可能也不震惊。因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被世界公认的。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中国人在科学方面,恢复了自信”。近年来,大量事实证明,顶尖的创新贡献离不开中国人,甚至这些贡献里如果没有中国人我们才会觉得奇怪。比如ChatGPT项目做出贡献的87人团队中,有华人9人,占团队总人数10%。其中5人本科就读于中国高校,3人本科教育经历在美国高校完成。

  第三层:这两件事让我们震惊的原因,是中国顶尖人才,在中国,做成了最难的事!这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和体制机制能够培育出顶尖人才,也能让顶尖人才攻克最难的事。

  对于顶尖人才来说,“做最难的事,对他们就是有吸引力的。”这在全世界都一样,《奈飞文化手册》里说到“没有哪种奖励能比为迎接挑战而作出重大贡献更具激励效果”。难点在于,哪里的体制机制更容易让他们做成这样的事,并且给予这种行为更强的正反馈。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在2024年7月17日接受《暗涌》访谈中说:“其实,顶尖人才在中国是被低估的。因为整个社会层面的硬核创新太少了,使得他们没有机会被识别出来。……当这个社会让硬核创新的人功成名就,群体性想法就会改变。我们只是还需要一堆事实和一个过程。”这两件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顶尖人才在中国做成最难的事”的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事实,甚至更多的事实会发生在我们身边!

  三个层面,Deepseek与哪吒2会如何影响未来?

  但同时我们又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然生活在过去的惯性里,还远远没有迎来群体性思想的整体改变。Deepseek团队规模较小(公开信息显示为数十人),是中小企业。而我国大多数的资源倾注到了大企业身上,大企业虽然也做出了很好的贡献,但相对来说并没有出现我们期望的卓越创新。我相信大企业中不乏顶尖人才,但他们并没有做成最难的事。甚至在Deepseek之前,很多大企业断言中国几乎没有可能出现OpenAI这种企业。

  哪吒2为代表的是138家国产动画托举成就了的“死磕”型主创小团队。而中国各大导演团队耗资巨大的大制作,也没有给出现象级的电影作品。2024 年,中国电影行业全年票房仅 425 亿元,相比2023年还下降22.6%。

  这种现状并不是一天或一年就能彻底改变的,但这两件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对创新的预期改变。“中国顶尖人才在中国做成最难的事”的事实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会对我们的未来有多方面影响。

  其一,政府层面,政策可能会更多关注硬核创新,尤其是年轻人和中小企业如何发挥作用,会有更多政策和资源更公平地给予这些奋斗者。

  其二,企业层面,很多企业可能会因为这些预期改变,会更加坚定做硬核创新而非仅仅跟随;可能会改变资源配置,给予顶尖人才更多空间去做最难的事,可能会更多让优秀的年轻人试试。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头部科技企业越来越关注硬核创新,如2024年宁德时代在加大了对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已将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扩充至超1000人;华为的基础研究投入早在2020年就超过200亿元,占研发费用的比例超过14%。但是对整个中国来说,这仍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大量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具有顶尖人才团队的中小企业也投身硬核创新,才会形成中国式硬核创新支撑的高质量发展。

  其三,个人层面,很多人才在做职业选择或未来发展方向选择时,可能在选择稳定轨道之前,会一再思考这些工作对自己的吸引力是否真的足够?创新的旷野虽然艰难,但对内心的召唤可能会更加激烈。最终更多的顶尖人才会选择去做最难的事!而这无疑将会是中国硬核创新发展中最强大的底层动力!

  作者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曹春方

编辑:柯丹洁   责任编辑:翁子盈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