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5个人物,5则故事,这场先进人物进校园报告会引起热烈反响!

2019-12-12 22:46 来源:南方网 杨智明

广东省“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启动仪式

  南方网讯(记者/杨智明)为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的工作部署,更好发挥新时代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广大师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12月11日在华南农业大学举办广东省“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启动仪式。

  他们是一生奉献给中国水稻科研事业、将积攒的880万元捐赠给教育事业的“布衣院士”卢永根;抗击“非典”的战斗中舍己为人、英勇牺牲,永远的白衣战士广东省中医院原急诊科护士长叶欣;17年来始终如一关注弃婴、珍爱生命,成为1500名孤残儿童“妈妈”的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老师费英英;用自己的身躯挡住烈火,舍身抢救国家财产的“党的好女儿”广州何济公制药厂员工向秀丽;从警16年来在无数次的生命危急时刻舍我其谁、勇于担当,“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孙建国……“最美奋斗者”“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南粤楷模”身上初心不忘的信念与崇高的精神深深感染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他被称为“布衣院士”

  捐出毕生积蓄

  因患癌症而逝世的卢永根院士的生前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党林夕老师分享起这位亲切的老校长故事时,十分动情,她称,89岁高龄的卢院士是是身边人所熟知的生活简朴的卢爷爷。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党林夕老师讲述卢永根院士的故事

  卢院士,这个衣着简单、生活低调的人,却因2017年的一个举动,突然成为了全国“网红”。那年3月,他与夫人徐雪宾颤颤巍巍地抱着一个破旧的牛皮纸信封出现在华农校内一家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学校账户,整整880多万元!这是二老的毕生积蓄,卢院士还有一个女儿,但他选择把钱毫无保留全部捐给了学校。

  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而他们作出这个捐赠决定究竟考虑了多久?这一切就发生在几秒钟之内。那一年,卢院士病重,与夫人商量后事安排时,他就说了一个字:“捐!”,夫人马上懂了,立刻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就在那一年,卢永根院士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赤脚耕耘大地,卢永根不在乎名,不在意利,但求这一生有意义。他对于物质的要求极低,办公室是简陋的,家中仍然使用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铁架床、旧电视机,被人们称为“布衣院士”。

  在入院治疗前,他几乎每天最早来到办公室,忙碌地做科研、回邮件,到了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去学校饭堂,和学生们一起排队打饭。年事已高的他时常背着挎包、戴着遮阳帽,在葱郁的校道上安然地等着公交车,成为了校园里一道风景线。

  这道朴实的风景线,给予了很多人希望。卢院士一直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去帮助困难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命运。在花都罗湖小学,他甚至把兄弟二人共有的家族商铺无偿捐出,作为孩子们老师们的教育基金。到目前为止,这个基金已经资助师生近三千人。

  卢院士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在水稻遗传资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个领域的理论性研究曾经很缺乏,基础研究又很难出成果,卢永根却选择啃下这块“硬骨头”。

  他像普通的农民一样,挽起裤腿,赤脚走在农田里,一步一脚印地去寻找水稻的祖先“野生水稻”,跑遍了广东、海南和江西。

  野生稻的收集十分困难,要么在山区,要么在荒芜的沼泽地,但卢永根从不放弃。有一次,已经70多岁高龄的卢院士带队去清远佛冈一座荒山的山顶采集野生稻,爬到半山腰,卢院士已经体力不支,但他仍然坚持要上山,学生们只好连搀带扶架着他慢慢往上爬,山路崎嶇陡峭、木石穿道,一路辛苦异常。好不容易才爬到山顶,大家都累坏了,学生们也想让他先歇一歇,他却坚定地说:“找!赶紧找!”

  幸运的是最终找到了宝贵的野生稻。亲眼见到野生稻的生长环境,已经疲累至极的卢院士异常激动,他俯下身紧紧地握着稻穗对学生们说:“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你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


  她留下了最后一张纸条

  为自己心爱的事业走了

 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李聪讲述了白衣战士叶欣的故事

  叶欣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的急诊科护士长,无论是现场急救跳楼的垂危民工,还是带头护理艾滋病吸毒者,再到冒死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从来都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2003年春天,在那场人类与非典疫魔进行的殊死搏斗中,她在抗非的战场上身先士卒,不幸染病倒下,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当年3月初,一位肠梗阻的患者前来急诊,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患者的某些症状立即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检查结果很快证实,病人感染了非典型肺炎!这是一例“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接着,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叶欣配合专家组成员马上展开抢救工作: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病人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必须尽快将堵在气管的大量血痰排出来,她果断地推开其他护士,“这里危险,让我来!” 要知道,这是带有大量病原体的血痰,是医务人员最容易被感染的时候!

  最终,病人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了。然而“非典病毒”却无情地侵入了叶欣的疲惫身躯。3月4日清晨,极度疲倦的叶欣护士长开始发烧了,不得不住进了隔离病房。她对前来探望她的院领导说:“对不起,我没能照顾好自己,给医院添麻烦了......”

  每当医护人员前来给她检查和治疗时,她总是再三叮嘱:要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还在病床上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减轻科室的负担。她的病情在一天天加重,高热、寒战、呼吸困难,直至再也不能说话了。那天医生护士前来为她治疗,她突然急切地示意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3月24日,她对前来探望她的同事留下了最后一张纸条:“我实在顶不住了,要上呼吸机了。”住在隔壁病房同样呼吸困难的张主任写纸条回复她“护士长,你一定要坚持住,医院领导和全院职工都在支持我们。”可是回天无力,张主任再也没有收到护长的回复……

  3月25日凌晨,年仅46岁的叶护士长永远地离开了她的战友和亲人。一直在现场指挥抢救的吕玉波院长备感压力,他担心叶欣家属会情绪激动地找医院要人,他担心他们会提出各种非分的要求……可是,见到叶欣丈夫的那一刻,只听见他强忍着悲痛,说:叶欣是为了她心爱的护理事业走的,她无怨无悔。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让她穿一件干净的护士服,戴上她心爱的护士帽离开......

  英雄叶欣,她先后荣获白求恩奖章、南丁格尔奖章,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今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她又被中宣部等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如今,她的雕像就坐落在她身前工作过的地方——二沙岛医院急诊科窗外,目光坚定、笑容温暖。


  她愿做他们不离不弃的“妈妈”

  她不忍每一次“别离”

  费英英,是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保育部副部长。

  2002年,19岁的费英英从重庆民政学校毕业,带着青春的懵懂,怀着满腔的热情,只身一人来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成为了福利中心的一名护理员。

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保育部副部长费英英

  费英英入职时,福利中心刚开业,工作条件非常艰苦,软硬件都跟不上,她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护理从车站、码头、大街小巷甚至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弃婴,他们大多身患残疾,很多还患有脑瘫、先心病、智力障碍等疾病,要长期护理这些孤残儿童,需要比护理一般儿童更加小心翼翼。这份工作对于刚毕业的她来说,内心压力特别大,是一道难熬的心理关口,她经常会偷偷掉眼泪,经常累到一回宿舍倒头就睡。当时条件确实很辛苦,跟她一起的有18名护理员,不到三个月就陆续辞职了。

  看到同事们陆续离开,她内心也在犯嘀咕,犹豫过到底要不要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坚持下去,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

  有一天,她带着一名叫奇奇的孩子去医院体检,小朋友看到同龄人都有父母牵着小手,就忍不住问我:“英英姐姐,我为什么没有妈妈?”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她鼻子一酸,内心特别难受,俯下身把他抱起来,哽咽着说:“奇奇,英英姐姐就是你的妈妈。”几天后,我给孩子们分饭时,奇奇突然拉着我的衣角,他很小声很小声地叫我:“妈妈、妈妈”。那一刻,她终于忍不住流眼泪了,搂着孩子对他说:“乖乖,妈妈给你盛饭……”那个时候,她还没有结婚,但是心中的母爱被本能地激发出来。

  还记得那年除夕夜,福利中心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早产儿忽然发病。那天晚上天气异常寒冷,费英英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但由于病情严重,孩子最终还是没能熬过去,在费英英怀里静静地永远地睡着了。抱着这个幼小的生命,她痛哭失声,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从那之后,费英英就坚定地留了下来,这一呆就是17年。后来费英英结了婚,也当了妈妈,对孩子们的爱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早些年,福利中心接收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她体重刚过一公斤,头没有大人拳头大,大家疼爱地叫她“老鼠妹”。因为早产,孩子发育不好,费英英就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采用科学的方法照料和喂养。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老鼠妹”的身体好了起来,红红的小脸蛋非常讨人喜欢。不久她被一个爱心家庭收养了。

  过去的17年,费英英成为了1500多名孤残儿童心目中的“妈妈”。


  她在烈火中永生

  她的精神留在广州这片热土上

广州医药集团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文化宣传干事季文静讲述向秀丽的故事

  原广州何济公制药厂工会委员、班长向秀丽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

  60年前,一个2岁的小男孩叫崔定邦。他经常问:我的妈妈去了哪里?每当他想妈妈的时候,他总会问外婆:我想妈妈了,我的妈妈到底去了哪里?外婆总是语重心长告诉他:“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工作,等你长大了就能见到了”。

  于是,小定邦的心愿从见到妈妈变成快快长大。小定邦上小学了,会识字了,他认识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妈妈的名字—向秀丽,他把妈妈的名字记在心底,一遍又一遍。有一天,他在语文课本里他看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1958年12月13日,星期六晚上,在广州繁华的上下九路何济公药厂化工车间灯火通明。向秀丽正在忙碌地工作。

  意外发生了!一个满装20公斤重的酒精大瓶瓶底突然断裂,酒精“哗啦”一下流淌出来,流向了车间内10个火红的煤炉,一接触到煤炉的热气,酒精瞬间燃烧起来,火苗地蹿了起来,火速迅速蔓延……

  更可怕的是,7桶60公斤重、用煤油浸着的金属钠就放在了离酒精倾泻处不到4米的地方,金属钠易燃易爆。一旦接触火源,将会发生剧烈爆炸,到时不仅整个工厂毁于一旦,还会殃及周边的商铺、居民、学校,后果不堪设想。千钧一发之际,向秀丽在用帽子、围裙阻止火势蔓延无效之后,她直接侧身卧地,用身体截住燃烧的酒精,截住了酒精流向金属钠,截住了蔓延的火焰,火苗扑向了她那沾满酒精的身躯,她瞬间变成了一个火人…

  工友们冲上来,想为她扑灭身上的大火。她却高声大叫:“不要管我,赶紧叫人救火!”

  大火被扑灭了,但她被烧成了重伤,她的双腿无法弯曲,膝盖几乎可以看见骨头。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后第一句话便问:“金属钠有没有爆炸?工厂安全吗?工友有没有受伤?”

  经过33天的抢救,因伤势过重,向秀丽于1959年1月15日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向秀丽牺牲后,广州市人民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

  雷锋也在日记中写到“我决心永远学习向秀丽同志,学习她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英勇牺牲的精神!”

  2012年,向秀丽的英雄事迹入选《复兴之路》展览,她被党中央誉为“党的好女儿”。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向秀丽作为工人阶级代表被党中央追授予“最美奋斗者”。

  前不久,广州举办学习英雄向秀丽活动。季文静作为访谈者见到了英雄的儿子,62岁的崔定邦,他深情的对我说:小时候我常常想:妈妈在扑向大火的那一刻,她有没有想过到我?长大后,我明白了:妈妈从小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她对新生活充满了期待,她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恩,是新中国给了她稳定的工作、做人的尊严,从那以后,每当遇上不如意的事情,我就会想起妈妈奋不顾身的形象,内心就会涌现出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力量!

  60年过去了,向秀丽从未被忘记。她的名字,已成为一种精神留在广州这片热土。秀丽街、秀丽楼、向秀丽突击队、向秀丽党支部……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向秀丽精神,已成为广州的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铁血铸忠诚

  他常与“死神”擦肩而过

  孙建国,是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巡逻警察大队大队长。孙建国从警已经16个年头了。他同事曾经对他开玩笑说,“在从事特警的这些年,你抱出了不少煤气罐。”

  从火中抱出煤气罐,这样的事情,对像孙建国这样冲在一线的特警队员而言,可能再平常不过。记得那是2013年2月25日凌晨,一名男子挟持人质,在佛山三水区的一间出租屋内点火,并叫嚣着,要点燃煤气罐与人质同归于尽。

  出租屋狭小,封闭,一旦煤气罐被点燃将会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孙建国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耐心劝导,但嫌疑人无动于衷。透过窗户,我们看到火光闪闪,被挟持的人质吓得缩成一团,浑身哆嗦。时间不等人,他们立即采取强攻。

  这时,嫌疑人突然情绪失控,疯狂地将一个煤气罐推入了火中!情况万分危急。孙建国想着自己个子比较高,力量大,也许能扛得住,于是迅速破门冲进出租屋,一拳把嫌疑人打晕,同时以最快速度从火中抱起煤气罐,就往外冲,往没有人的地方跑去。

  当时,孙建国心里的念头就是,多往外跑出一米,人质、战友、群众的危险就会减少一分。最终,煤气罐爆炸的隐患解除了,4名人质也被安全解救。

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巡逻警察大队大队长孙建国

  2003年,孙建国从部队转业到佛山市公安局工作。转业前,他是解放军八一队的一名散打运动员。当时,在一次比赛中,他的左手臂严重受伤,一发力就疼痛难忍。医生告诉他,以后不宜再参加比赛了。于是他选择了退役。退役后,在组织的关心下,成为了一名公安特警。但是,他心里清楚,带着这样一只有问题的手,肯定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警,不能辜负组织的关怀,不能拖大家的后腿啊。为了让左手臂尽快好起来,他坚持一边配合医生治疗,一边恢复锻炼。

  一个20公斤重的哑铃,他每天要举200次,每一次都是疼。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他终于能做到轻松地举起20公斤的哑铃,把这只医生眼中几乎残疾的手臂救了回来。练好左手臂,只是他进入警队的一次热身。真正的考验,是接下来的一次任务。

  2005年,广东省公安厅组建中国第二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经过层层选拔,他成为一名光荣的维和警察,带着和平使命,和战友们一起飞赴海地,执行长达8个月的维和任务。

  当时的海地,战火纷飞。一踏上海地首都太子港,紧张的气氛扑面而来——眼前所看到的,是荷枪实弹的战士、被炸得粉碎的建筑,甚至还有零星的尸体。谁看到这样的场景,都会头皮发麻。

  那一年5月6日晚,还没等孙建国完全适应海地的紧张氛围,任务就来了:一名法国女孩被匪徒绑架,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决定实施突击行动,解救人质,并摧毁非法武装分子的据点。作为中国防暴队机枪手,孙建国和战友们一起开着装甲车,前往匪徒绑架人质的贫民区。

  行动中,孙建国他们和匪徒展开了激烈的对攻,子弹从头顶和耳边“嗖嗖”飞过,打在装甲车上“铛铛”作响,火花飞溅,电光乱闪,令人心惊肉跳。当时,已经没有时间感到害怕。他们开足火力,向对方展开猛烈攻击;最终,成功击溃了武装分子,把人质解救出来。

  经历过海地维和后,孙建国的心态也成熟了很多。一个从枪林弹雨中爬出来的人,还有什么不敢面对的呢?但唯有一次,孙建国到现在都还感到后怕。

  2007年五一劳动节晚上,一个疑犯抢夺金项链后,被民警追捕,逃进一间摩托车维修店内。在与民警的对峙中,他用刀片划伤自己,并大声狂叫:“我有艾滋病,谁敢上来我就传染给谁。”孙建国赶到的时候,嫌疑人还不停地威胁在场的民警放走他,围观的群众也多达上百人。

  看见他手上的血迹,孙建国以包扎为名靠近嫌疑人。趁嫌疑人稍微松懈之际,孙建国猛地冲上去一个“抱膝顶摔”,把他扑倒。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嫌疑人拼命顽抗,同事们也一涌而上,合力将他制服。

  事后孙建国才发现,在嫌疑人反抗过程中,那带血的刀片还是把孙建国的手给划伤了。看见伤口,孙建国脑子里一片空白,担心会不会真的被传染了。后来,经过医院检验,孙建国并没有受到感染。

  16年的从警之路,有鲜花,有荣耀,也有泪水和心酸。正是在这个特殊岗位上,孙建国经历了一次次生与死的抉择、爱与痛的碰撞、苦与乐的交织。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召着在场的同学们。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学生高阳分享感受谈道,他们总把别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向时代楷模学习,培养家国情怀。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生胡明昭同样认为英雄们不顾个人生死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据介绍,按照“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相关部署,我省各高校将广泛邀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改革先锋、“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南粤楷模”等新时代先进人物,通过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担任校外辅导员、指导实习实践等多种方式,进入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图片】活动方提供

  (演讲者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张霜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