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召开2020年秋季工作会议

2020-09-14 12:35 来源:南方网

  9月10日上午,继2020教师节表彰大会暨新教师宣誓仪式、“两优两先”表彰大会圆满召开之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继续在广州校区讲学厅召开了2020年秋季工作会议。学校领导,校务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教学督导室全体督导,各职能部门、院系党政正副职负责人,各院系首席教授及学科带头人、专业正副主任、入选学校“双百计划”教师等出席本次会议。杨卫华副校长主持会议。

  会上,王庭槐校长布置了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重点工作,专题布置了2020级新生入学报到工作;周云书记布置了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党委重点工作。

  王庭槐校长布置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重点工作

  王庭槐首先回顾学校在2020年春季学期完成的几项重要工作:一是严格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工作机制,严密制定学校疫情防控“两案”“八制”,确保全校师生生命健康安全,圆满完成春季学期教学任务,实现了“开学不返校、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管理求实效”的既定目标;二是顺利完成2020年广东省普通本科招生录取工作,文理科类录取均一次性满档,其中医药类,语言类,信科类,法学类,经管类,理工类等科类深受广大考生青睐,眼视光学、金融科技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今年新增专业;三是拓宽就业渠道,积极稳妥保障毕业生就业,商务英语、西班牙语、软件工程、护理学、经济统计学、经济学、医学影像学、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四是新增开设眼视光学、金融科技2个专业和西班牙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医学影像技术3个专业新增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五是学校对医学技术、公共管理两个重点学科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同时也举行了2020年校级重点学科遴选评审会议;六是首批43门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改革试点成功立项,由“思政课程”延伸到“课程思政”,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显成效;七是根据“48字线上教学思路”探索教育改革新模式,多措并举建立线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效果良好;八是逸仙新华班人才培养“试验田”成效显著,学生学业成绩、科研能力和发表论文、创新能力和获奖情况屡屡创优;九是科研项目、产学研工作稳中有进,学校再添一项药学发明专利;十是“六大人才计划”助推强师工程,教职工薪资调整优化,打通多条薪酬晋级路径。

  紧接着,王庭槐校长对标春季工作会议上明确的“强规范 重内涵 提质量 创品牌 促发展 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有特色的中大新华”年度总体工作要求,传达了王曦副省长在2020年8月全省高校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专题培训班暨第24期暑期读书班上的讲话精神,对标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创新强校工程”十七项关键指标,布置了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八项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学校精准摸排,妥善安排师生分四批错峰返校,学生返校工作整体平稳、有序、安全,学校各项工作获得学生及家长的充分肯定。

  二是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思政实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疫情防控下的“开学第一课”,强化学生返校前后的疫情防控知识教育,将防疫健康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指导教职工、学生熟悉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了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工作流程等内容。继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调适、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等内容,鼓励同学们扛起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三是对接“双区驱动”发展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新学科、新专业建设力度,提升专业质量和水平。学校认真学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全面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明确学校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要紧抓风景园林、书法学、互联网金融、智能制造工程、应急管理等新专业申报、新增健康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士学位授权申报工作。

  四是以转设为契机,不断加强办学规范和教学管理,强化质量文化,努力建金专、建金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倒逼教学改革,用“学习革命”推动“质量革命”,立足前期线上教学取得的宝贵经验,下一步要积极研究教学新形势,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创新本科教学形式,将疫情期间的优秀实践、经典做法融入到今后本科教学改革中,提升本科教学层次与特色。同时,逸仙新华班要改革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新模式,继续推进探索在二级学院开设逸仙新华班建设,突出专长,突出特性,突出人性修养,突出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逸仙班后段教学模式改革,真正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五是加强学术原创能力,闯创基础-应用研究,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办学硬实力。牢牢抓住创新驱动发展重大“四大战略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广东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全力突破一批“卡脖子”问题,大力推动大中型企业协同创新发展,推动科技与企业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科技人才高地,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

  六是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校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提升教学科研的支撑力度和服务能力。2020年上半年学校新建了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健康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验室,生物信号与医学图像处理实验室进行了设备升级。其中,生物反馈综合实验室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首间集教学、科研、临床应用“三位一体”的实验室,要以培育创建省级实验室、打造省级实验室学术研究氛围为目标。实验平台开设了《分子医学实验技术》《生物反馈疗法及其应用》等公选课,共120名学生完成选修并掌握了生物反馈技术、western blot、PCR等实验技术方法,为日后从事基础医学、药物开发、康复治疗等工作储备了技术基础。

  七是加强校园安全,完善校区规划,统筹广州校区和东莞校区的校园建设,建设“生态、文化、品位、安全、美丽”校园。平安开学,后勤先行,学校总务处召开开学前准备工作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食堂食品安全、校园环境卫生、学生宿舍管理等事项进行布置,为学校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服务。另外,暑期校园改造工程项目也于近日顺利完工。

  八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体育、美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工作。学校3月17日正式开展线上美育教学,春季学期共计21位教师开设美育课程,每周开课次数为33次,近3950名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还组织开展“春之春”学生系列网络文娱体育大赛,得到全校学生广泛参与;开展“五月阳光”线上音乐会,丰富了师生课余文化生活,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艺术与美的视听盛宴。

  王庭槐强调了学校转设相关工作。他指出,申请转设并接受省和教育部的评估,是对学校十五年来办学成果的全面回顾和大检阅。目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转设准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完成转设准备工作的三项核心工作,明确了转设后学校的发展定位。同时,要以转设为契机,不断加强办学规范和教学管理,强化质量文化,推动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有特色,居于全国前列的独立学院。

  “金秋九月,又是一轮收获和播种的季节。”王庭槐通报了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创新强校工程”十七项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为全校教职员工送上教师节节日祝福,并勉励大家:“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投身于伟大的教育事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四有好老师’,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

  周云书记布置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党委重点工作

  党委书记周云同志指出,2020年春季学期,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实施好广东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做到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学校疫情防控、“十四五”规划、教育教学和学校转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周云首先对学校党委2020年春季学期工作情况进行了简要总结:一是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二是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三是对标《三年行动计划》,做到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五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六是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

  紧接着,周云从六个方面对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党委重点工作进行了布置:

  一是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仍然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秋冬季是多重传染病叠加流行的时期,各级党组织要始终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按照“四精准”“六分”“一独立”“三全”“五管”要求和学校制定的防控预案措施开展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防松懈、侥幸、麻痹思想,坚守岗位、靠前指挥,深入防控疫情第一线,严格日常管理,狠抓工作落实,坚决防止校园发生聚集性疫情,确保学生返校和教育教学活动安全、平稳、有序。

  二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立足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稳步推进学校党委对学校办学的政治领导和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议大事、谋全局,把好学校发展中的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筑牢学校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三是持续深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构建理论学习长效机制。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为核心,辐射带动二级院系理论学习中心组、二级党组织及党支部,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扎实提升理论学习实效;进一步完善线上学习平台搭建,拓宽学习渠道。协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渠道建设,持续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政课程”要以“提质量、树品牌、强特色”为目标,着力打造“金师”、“金课”建设; “课程思政”以精品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通“教书”“育人”的完整通道;各单位要上好“思政第一课”、“新生党的知识教育课”,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日常、做在平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校将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按1:350配备配齐教师;创新思政队伍建设思路,拟设立思政教师兼职辅导员岗位,以及辅导员兼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用好用活这两支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尊师重教、崇尚学术”的校园氛围。全面落实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新要求,严格执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度;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抓好典型示范,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带动教风、学风,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常规化开展党建理论研究,坚持立足高校党务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2020年学校党建研究项目研究工作,鼓励支持全体党员参加各类党建项目理论与实践研究。

  四是对标《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组织建设。2020年是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各级党组织要对标学校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查漏补缺,做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完善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稳步落实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制度,推进“重大事项决定前听取基层党组织意见”的工作执行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参与、监督与政治把关作用。夯实基层支部建设: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深入推进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年终述职评议考核,做到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全覆盖;抓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用好学习强国平台,规范落实党员“评星定级”工作,提升基层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组织力,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的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党建队伍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完善“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选配机制,搭建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的工作平台,确保到年底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配备率达到70%;优化党务工作培训机制,及时对新上岗的党务干部开展党务培训;统筹做好新选聘组织员的业务培训,有效充实基层党建工作力量。保质保量完成2020年党员发展任务。受疫情影响,党员发展工作主要压在下半年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党组织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时间推进表,按时有效推进工作,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严格政治审查,严把“程序关”“考察关”“培训关”“材料关”,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同时,要充分掌握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人群,注重在高知识群体、中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以及少数民族师生中培养党员。推进“一院系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基层党建品牌建设,鼓励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做好学校“双创”、“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培育与创建;做好省级“微党课”、“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的参赛准备;用好“书记谈心坊”,提升学校党建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做好基层党建保障工作,构建方便快捷的党建工作网络平台,畅通党建工作信息渠道,支持二级党组织不断完善党建阵地建设,确保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认真贯彻《中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委员会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源头治理,强化警示教育,有序推动领导干部述责述廉和政治巡查监督工作的开展;深入开展纪律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强化责任担当,严肃违法违纪处理,把问题处理在小、微状态。

  六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和群团工作。继续做好学校统一战线工作台账管理工作,完善统战工作制度建设,做好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宣传,组织党务干部开展统战理论研究;做好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交流座谈、调查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的协调安排,建立完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活动机制,为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建言献策,有序推进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统战工作。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优势,共同维护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校园安全稳定;加强教代会、工会制度建设,提高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水平,助力和谐校园建设。以党建带团建,指导共青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状态下,充分发挥其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优势,做好青年思想引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督促广大团干加强理论学习,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和履职能力;加强学生社团管理,支持共青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

  周云强调,在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校党委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生命至上、师生至上,继续为学校疫情防控和转设发展工作保驾护航。广大师生党员干部更是要冲锋在前,践行初心使命,助力学校2020年“强规范 重内涵 提质量 创品牌 促发展 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有特色的中大新华”工作总要求的高质量完成和高水平发展。

  王庭槐校长专题布置2020级新生入学报到工作

  此外,王庭槐校长还在会上布置了2020级新生入学报到工作。他强调,在疫情防控不减压的大环境下,今年的迎新工作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当前,学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召开多次专班会议研判形势、制定计划,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20年秋季学期的迎新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精密筹划,靠前指挥,牢记防控主体不松懈,做到责任到位。各单位要绷紧传染病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决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强化今年新生报到的领导责任与工作落实。各部门、各院系“一把手”要靠前指挥,加强新生入学各项工作的管理与督查,按照防疫要求逐一对漏洞进行排查,对于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提前谋划,做好预案。迎新当天,各院系“一把手”应该到场,及时解决问题。各院系在新生录取结束后,要不落一人把新生纳入到健康管理当中,做好新生到校前14天健康状况的跟踪了解,保证每一名新生健康入校、健康上学、健康生活。各部门要在新生报到前组织好各项防疫措施及设备的检查,保障报到当天不出问题,万一出了问题要有备用方案。对于报到期间的校园安全要加强管控,防止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要再次检查排查,落实卫生保障;对于交通、天气等可能影响新生报到环节的因素要有全面的应对措施,真正做到“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新生报到前,请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再仔细自查一次,演练一次,梳理流程,排查隐患和缺漏,确保万无一失。

  二是精细服务,提前介入,做好新生报到“一对一”志愿服务。各院系、校团委要积极组织动员师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新生报到服务工作,做到“一对一”提前联系,提前告知新生报到注意事项及防疫要求,做好学生路途中的防护指导,到校后安排专人联络对接。这一点尤其要让我们的老师也参与进来,提前与学生建立联系,让教育在关怀中渗透。在硬件上各个单位要资源共享,协调保障,在家长不能进校的防控要求下,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暖心的服务产生归属感,让家长通过学校的行动感受到中大新华的热情与周到,真正做到让家长放心,让学生舒心。新闻中心要做好宣传报道,让社会、广大师生、家长也能感受到学校的用心准备。总务处要联络好院系提前做好新生宿舍问题的排查,及时解决宿舍设备的维修及卫生整改工作,保证学生在到校时能有一个卫生整洁安全的宿舍环境及公共环境,防止舆论产生与矛盾转化。同时针对“一对一”的服务,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做好培训。

  三是精心教育,重视安全,加强对新生身心健康情况的摸查。各院系、教务处、学生处要精心筹划、尽可能实施最小单元开展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学校的防疫要求等内容纳入到入学教育及开学第一课当中。各院系要要求新生做好在校期间的防疫工作,养成勤洗手、戴口罩、讲卫生的习惯;更要关注好学生到校后及军训期间的健康状况,指导学生开展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发现有发烧或者流行病相关症状的要第一时间按照防疫要求就医处理。学生处、各院系要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摸查工作,做到不漏一人,及时研判,及时介入;要加强与家长联系,排查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联系家长,妥善处理、持续跟进,严格防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保障新生入学后能健康顺利地开始大学的学习生活。

  会议最后,王庭槐提出,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让师生安心、让家长放心、让新生舒心的新生入学报到氛围。

  (通讯员:黄要武 潘妍滢 曹艳妮 冯展豪 陈曦 刘英 刘赟)

编辑:罗予岐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