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们的笑容,我会感到很满足。帮助他们,也会给我力量。”周六上午,在佛山市顺德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里,刘晓洋正陪一群留守儿童,一起读书、折纸、做游戏。
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我从努力学习的孩子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她说。
中学时,刘晓洋在本子上抄满英文单词、古文诗句和数理化公式,一张张撕下来,小心叠好,揣在裤兜里。在帮父母干农活、在食堂排队打饭的间隙,她会把小纸条拿出来握在手心,默默背诵,背好一张就扔掉一张。
今年,她从贵州六盘水的深山中走出,考上心仪的南方医科大学,进入梦想中的象牙塔。为她铺就学医路的小纸条,也变成口袋里一张崭新的大学校园卡,等待见证她更精彩的人生。
坚定地选择学医
今年3月初,四面环山的六盘水小山村里,积雪覆盖大地。一个娇小的身影正在雪中跋涉,20分钟脚程的山路,被她生生踩出一串泥泞脚印。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背上40多斤的农家肥袋子放在田垄上,刘晓洋拍了拍背上的尘土,找到自己专属的“自习座位”——一个小土墩坐下,掏出口袋里3张布满褶皱的小纸条。
这一天,纸条上是她亲手默写的《滕王阁序》。“折起来装在口袋里,总比带一本书方便。”这是刘晓洋自创的学习“秘笈”。
每当课间、饭后,或是干农活时歇息的间隙,这些纸条会被拿出来。“有时候是古文,有时候会记上物理公式,有时候会写满英语单词。”这都由她按自己的学习计划来制作,“种类很多,多看几眼就能记得牢。”
当上面的内容被记牢,刘晓洋就会换一张新的纸,写上“新来的”知识点。这些纸条没有机会在主人身边待上很长时间,但每一张都见证着她的成长。
刘晓洋从初中开始真切地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也知道要用好自己碎片化的时间。初中时,她放学要走一段40分钟的下山路,路太陡了,小石头很多,只能一溜小跑,不敢把纸条拿出来背。
后来,她通过努力考上了全省排名靠前的高中,上学的路变得平坦了,小纸条才又派上了用场。
今年初,疫情突然来袭,除夕夜原本应当与家人团聚,但很多医护人员却主动请战,到最危险的地方去与病毒战斗。
“他们特别无私!”刘晓洋常被医护人员的事迹而感动,逐渐坚定了学医的志愿。
小时候,她曾见过运煤车发生意外,造成人员伤亡。“走在路上都能看到很多血迹,感觉挺恐怖的。”她说。
为了克服对伤口、血液的恐惧,迎接即将到来的系统解剖学等课程,她主动搜集、观看相关的学习资料,“一开始肯定会有心理障碍,但不管怎么样,都会想办法去大胆克服。”
兄弟姐妹把读书机会留给她
沿着泥泞小路走入深山,远远望去便能看到一排低矮的瓦房,刘晓洋的家就坐落在这里。
挖玉米、种土豆、背农肥……父母长年累月地在地里干农活,刘晓洋看在眼里。从上小学开始,刘晓洋就学会为全家人准备晚饭了。放学回来,她也会到地里去帮忙。
年幼力小时,她无法负担过重的农活,只能拔拔杂草,还总被爸妈“嫌弃”。其实她心里明白,父母是为了让最小的女儿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学习。
“家里还在读书的人只剩下我一个了。”说起家里的哥哥姐姐,刘晓洋的语气带上了一丝愧疚。“他们从小就很累,因为放学回来就要照顾家里,学习的时间特别少。”刘晓洋认为,哥哥姐姐把读书的机会都让给了自己。
虽然父母从未明确地表达,但刘晓洋还是能感受到家人所寄予的厚望。“我爸总是说,虽然自己没有读过书,但很想培养出一个上大学的女儿。”如今,刘晓洋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伴随着录取通知书而来的是经济上的压力。“学费对我们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与刘晓洋的顾虑相对应的是父母的乐观。“爸妈说,学费的问题不用担心,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上大学。”她当然知道,父母看似轻松的话,背后是不可计数的劳动和汗水。
到南方医科大学报到之后,国家和学校的助学金政策让刘晓洋放下心头大石,“优惠政策特别多,特别暖心!”助学金和缓交学费等一系列“绿色通道”,为她和家庭解除顾虑。从小要强的她还早早申请了勤工俭学岗位,希望减轻父母的负担。
“要送给自己一个全新的自己,要在大学接触更多的人,更广阔的世界。”曾经怯于主动与陌生人交流的她,到学校后潜意识地变得主动、开朗、外向。她竞选成为了班委,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还加入各种社团、支教队,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我从小接受了太多帮助,现在有能力了,就希望更多地去帮助别人。”将这份暖洋洋、沉甸甸的善意传递下去,成为刘晓洋的人生信条。
■对话
南方日报: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你高考的备考有影响吗?
刘晓洋:在家里上课的效果肯定比不上在学校,我上了一个多月网课,在房间里连不上家里的无线网络,偶尔还会有卡顿。但看到老师们从讲师变身“主播”,做了很多准备、克服很多难题,所以我学得很认真,否则会感觉对不起老师的努力。
高考推迟了一个月,当时我的心理压力特别大,成绩也忽上忽下。所幸我的发挥还算正常,如愿来到广东入读南医大。
南方日报:家人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刘晓洋:爸妈没受过规范的教育,对我们的课程不了解,所以不会给我指导意见。他们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让我懂得守规则、懂上进。他们相信我自己会学得很好,我学习的时候他们不会进来打扰我。
我的哥哥、姐姐们比我先受教育,给了我很多指导。虽然他们没上过大学,但能给我很多生活上的启发。他们很早就出来工作是为了尽早帮衬家里。我是最小的,被他们保护得很好。我明白家里人对我的期待。
南方日报:面对崭新的未来,你有什么打算?
刘晓洋:目前我所读的是医工结合的专业,比较偏工科,也有不少医学的内容。希望自己能保持学习的劲头,继续攻读下去,未来能在医疗系统工作,帮助更多的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晓洋为化名)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吴少敏 梁钜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