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如何建?华南理工给出了答案!

2020-08-04 08:51 来源:南方网 柯丹洁 通讯员 华轩

  华南理工大学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做强工科、做优理科、做精文科、做尖医科”的思路,加快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着力培养“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工科领军人才、一流文科人才和医学精英人才。

  聚焦科技革命,推进新工科建设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与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优势,大力建设和主动布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及目标的工科专业,加快培养适应新经济、新产业需求、能够引领未来的“三创型”工科领军人才,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

  ◆主动布局新工科专业。以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四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为契机,先后增设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水务工程等一批新工科专业,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重大需求。

  ◆推进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优势特色,促进专业水平快速提升,以满足相关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新需求。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食品营养与健康”方向,大力培养食品营养与健康新工科人才,以满足蓬勃发展的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加强理、工、医、管、法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建设跨学科新型工科专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如在工业设计专业组建“信息与交互设计实验班”,以“1+3”模式为框架实行“工学+艺术”学科交叉培养,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

  学校2019年发布实施“新工科F计划”,以“5I”为基本路径,在工科专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面向未来的工科领军人才,引领国家和区域未来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广州国际校区整体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试验区”率先实施该计划。

  依托工科优势,推进新文科建设

  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以工见长的办学优势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优势,依托不同专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华工特色的特色文科专业,培养“三创型”一流文科人才。

  如在法学专业推进实施国家级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卓越法律实验班”为抓手,打造“实务导师+专业教师”双师型队伍,通过读法学经典、法律职业体验式教学、模拟法庭、学术论文竞赛等多元手段,实现“职业伦理+职业技能”双轮驱动,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一流法治人才。

  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进计算传播、科技传播、环境传播、健康传播、视听传播和品牌传播等重点交叉领域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

  在经济学专业组建本硕连读创新班,实行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为学生学术成长提供连贯性发展通道。

  依托金融学专业组建“金融科技精英班”,采用“2+2”培养模式,培养掌握软件工程技术和经济金融理论的复合型人才。

  在工业工程专业实行“2+2”培养模式,每年从理工科专业二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工业工程专业学习两年,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工业工程专门人才。

  强化医工结合,推进新医科建设

  依托优势工科和交叉学科的技术支撑,华南理工大学大力推动医科和工科交叉发展,加快推进新医科建设,形成了华南理工大学独特的“医工结合”特色。

  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专业借鉴世界一流医科大学培养标准和运行模式,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实行基础教师和临床医生“双导师”制培养;借助学校理工科优势,融入计算机、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促进理工文医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医工结合”办学模式;临床实践教学依托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大型附属三甲教学医院,结合临床实践驻院培养,实现教学、科研、临床紧密结合。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协同医-工-研-企各方,汇聚以院士领衔的海内外高层次师资队伍,依托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医疗器械研究检验中心等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顶尖科研和教学平台,密切跟踪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以高水平科研带动优质教学,注重培养具备完善的生物医学工程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结构的高端人才。

  来自中、美、英三国工程院的4位院士和多名海内外高水平学术大咖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讲授《生物医学工程与人类健康》课程

  新医科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医学影像学2020届首届本科毕业生有29人,其中21人将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医学院继续深造,升学率达72.4%。

编辑:罗予岐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